这个冬天,哈尔滨火了。
火在花式宠溺“南方小土豆”,火到拉动全国人民集体互动,火到全国文旅部门摩拳擦掌……
人民日报就是人民日报,一个哈尔滨旅游短视频,就获得了448.0万点赞,19.7万评论,14.4万收藏,132.4万转载,至今无人超越。
像哈尔滨人宠溺“南方小土豆”一样,全国人民还是一如既往地“宠溺”这位中国媒体界的“大哥”啊。宠不宠溺,看全国各地怎样报道人民日报的报道就知道了。
从上图可见,只要是上了《人民日报》,大家都想让大家知道,觉得挺有面儿,这就是“大哥”的魅力!
作为媒体人,小弟挺佩服这位“大哥”:传统媒体时代,“大哥”走在前面;融媒体时代,“大哥”依然走在前面。
看人民日报的微信、抖音,满眼都是10万+,不服不行。除开地位特殊不说,就人民日报在社交媒体上那些爆品,真是值得我们媒体人好好学习。
“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哈尔滨疯狂'整活'真的上大分了!网友:不说了,这就买票出发了,挺急的!”人民日报的小编真是调动情绪的高手,视频下面这段小小的说明,让多少人为之蠢蠢欲动。
这件1分11秒的“冠军”作品,从出租车司机的“公主请下车”到雪地狂欢,从本地人都很少见的冻梨切片摆盘、打铁花、飞马踏冰、雪地漂移、热气球,再到出租车司机的“欢迎下次再来哈尔滨”,满屏极尽本地人对游客的宠溺之情。视频一出,在满满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持下,感觉全国人民都沸腾起来了:凑热闹的人更多了,“整活”的人更有劲了,隔空喊话的方式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追踪热点是媒体的本能。就像去年的淄博烧烤、贵州的村超,有几家媒体能无动于衷?
从“小火”变“大火”,带火旅游,带火经济,哪一次都是媒体在推动。相关视频越火,地方旅游经济也越火,似乎成了社交短视频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下一个热点来临时,我们该怎样抓住机遇,获得巨大流量?品鉴者认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向“吃过螃蟹”的“大牛”学习。
一个地方小“火”初期,像人民日报这种亮点收纳式的视频比较常见,是短视频二创的基本手法。这种手法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一两个大流量视频,曝光完地方新花样之后,其他人再跟进收纳,获取流量的难度,就大多了。要想创作出让受众继续喜欢的作品,就得有新的爆点新的视角。
品鉴者以“尔滨”“南方小土豆”为关键词,以半年内最多点赞排序,分别在抖音平台进行搜索,10万赞以上亮点收纳式的短视频,唯人民日报上榜,其余均为个性化短视频。
新的爆点自带流量,碰到是运气,这里就不说了。新的视角最难,是真功夫,值得学习。我们就从这里下手,看有什么不同。
品鉴者经过搜索对比发现,有一类“吐槽式表扬”的宣传案例特别容易引人关注,且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传播效果。
如在#尔滨本地人#这一搜索词条下,就有多个点赞破10万甚至100万的“吐槽类”爆款作品。从“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到“本地人回哈尔滨后能有多酸”,从“嫉妒使我面目全非”到“尔滨,你爱与不爱真的好明显”,自媒体博主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将“尔滨”拟人化,从剧情演绎、沉浸式体验等角度,热情参与造梗“吐槽”尔滨“重南轻北”的种种“罪行”,道尽“独在家乡为异客”的“辛酸”。
其中,自媒体博主小林高智发布的系列爆款短视频作品“尔滨,你就宠她吧”,就属于剧情演绎类短视频作品。该系列作品采取一人分饰多角的形式,熟练玩转冻梨切盘、烤地瓜给勺、路面铺地毯、豆腐脑加糖、向辽宁借凤凰等网络热梗,趣味还原“尔滨背刺整个东北”的故事。
通过小林高智的演绎,“尔滨”的“讨好型市格”标签贴得更牢了,哈尔滨这一“温柔的东北男人”形象也显得更加具象和立体,令人印象深刻。截至1月12日18:00,该系列作品已更新至第4集,点赞量最高的一集达110.5万,最低的一集也有17.5万。
在融媒体时代,演绎式新闻宣传并不是没有,只是比较少见。媒体人不妨大胆试试,说不定,也能做出同样吸引人的融媒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