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公交客运量已处于历史低位区域,未来继续大幅下降可能性不大,将逐步稳定并回升。”日前,在2024年“我的公交我的城”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珠海·横琴站)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运输中心主任程世东作出上述判断。
2023年全国公交客运量达416.3亿人次,但这一数字只有2014年的53%,公交客流总体下降,而成本在上升,财务可持续面临严重挑战,近年来一些地方还出现线路停运和员工欠薪等情况。
这种情况将会得到缓解。自12月1日起,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正式实施,明确公共交通经费纳入城市政府本级预算。“《条例》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是及时雨、雪中送炭。”程世东评价。
财政补贴有了保障,但公交本身会怎么发展?程世东向南都记者表示,影响客流的几大因素中,电动自行车已基本普及到位,小汽车使用的增加潜力不大,大规模地铁建设也基本结束,加上未来公交自身不断改善,其吸引力竞争力会有所增强。
样本
珠海“禁摩禁电” 每辆公交车日均客流量全省第一
12月6日上午10点09分,珠海公交智慧大脑的大屏上实时显示,当前客流已达31万,预计全天客流可超98万,而珠海的常住人口是近250万(249.4万),从这一比例不难看出,公交车是珠海市民主要的出行方式。
拥堵加剧,大力发展公交
另一大出行方式是小汽车。截至今年3月底,珠海机动车保有量突破百万,达103.62万辆。其中小汽车保有量88.46万辆,还有约15万辆外地号牌车辆长期在市内行驶。
“珠海的交通出行结构中,机动车呈现出高增长、高拥有、高使用的特征。”当天会上,珠海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朝晖表示,近5年来,珠海小客车年均增速高达12.3%;千人小客车拥有量居广东省第二,仅次于东莞;珠海市小汽车日均出行次数为2.99次,即一台车几乎每天上路3次,高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
又堵又慢,成为不少珠海市民描述早晚高峰出行的关键词。根据百度地图“2023年度百城通勤高峰交通拥堵榜”,珠海在主要城市拥堵排名第39。小城成为“堵城”,这与珠海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关,其地形和城市发展呈现东西“哑铃状”地貌特征,东西跨区交通流量居高不下。珠海陆域面积约1725平方公里,85.5%的小汽车主要集中在东部中心城区香洲区。
“禁摩禁电”、没有地铁
“在机动车‘三高’的特征下,城市交通拥堵可以说是逐年加剧,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王朝晖指出,珠海正积极构建形成以“常规公交+多元公交”为主导,出租车、网约车为辅助,自行车、步行为延伸的绿色交通体系。
与其他城市不同,珠海是一个“禁摩禁电”的城市,目前也没有地铁运行。走在香洲区路上,看到最多的是小汽车、公交车和共享自行车,鲜少看到摩托车和电单车。从2023年珠海居民出行构成来看,小汽车占比29.41%,自行车17.31%,常规公交近14.22%,单位班车4.9%,网约车3.76%,出租车2.57%,摩托车1.8%。
王朝晖介绍,城市公交发展方面,常规公交线路有211条,营运车辆2456台,日均客流83.5万人次,每辆公交车日均客流量接近400人次,为全省第一。常规公交之外,还有勤学公交、勤业公交、高速公交专线、情侣路双层观光巴士等多元化公交。此外,珠海与横琴间跨区公交线路9条,日均客流5.4万人次,其中珠海与横琴之间客流量约1.8万人次。
分析
电单车在部分城市占绝对比重 远超小汽车、公交车
打开手机地图,搜索目的地,你是会坐公交、地铁,选择开车、打网约车,还是骑电单车、共享自行车呢?日常中,人们出行的选择越来越多样。
从数据来看,交通运输部此前在发布会上回应南都记者,通过城市公共汽电车和城市轨道交通,每天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送乘客达到两亿人次。公交地铁之外,目前全国共投放了1200多万辆共享单车,每天平均骑行约270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10月份全国网约车的月订单量重回10亿单(日均约3333万单),今年以来平台的特价单、拼单等低价策略带动更多人选择乘坐网约车。
值得注意的是,与“禁摩禁电”的珠海不同,很多城市的公交客流在逐步下降。“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竞争对手太强大,尤其是近些年来小汽车、电动自行车的迅猛发展,快速进入家庭。”在当天会上,程世东援引一组数据指出,电动自行车在一些城市出行中占有绝对比重,其拥有量和使用量超过小汽车,也超过公交车。
该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的出行结构中,电单车比例略高于私家车,小于公交车;在二线城市,电单车的比例已超过公交车和私家车;而在中小城市,这一差距继续扩大,电单车是公交车的2.5倍,是私家车的3倍。“即使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如此发达,电单车出行的人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轨道交通的数量。”
记者观察
《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提出,“城市人民政府是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责任主体,应当根据城市功能定位、规模、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公众出行需求等实际情况和特点,与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相协调,统筹各种交通方式,科学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推动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分担比例。”
此外,《条例》赋予地方城市很多自主权,文件中一共出现了14个“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发展公交。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轨道交通等触达不到的地方,如何根据实际,进一步覆盖到城市中较狭窄的街道和郊区农村,是更值得考虑的。专家坦言,“最后一公里”接驳,可考虑景区电瓶车,而有的城市,也在大力发展小型公共汽车。希望这些思考与举措,能为公交发展带来前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