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汽大众举办40周年“共出众 启新篇”活动。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上汽大众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合资企业的典范,见证了行业的繁荣与发展。然而,随着新能源革命的到来,传统合资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国内新兴势力的崛起以及全球范围内激烈的技术竞赛,原有的合作框架逐渐凸显出其局限性。
上汽大众深知,在变革浪潮中,只有不断革新自我、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合资汽车2.0时代已经近在眼前,想要在全球汽车产业大变局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更多像上汽大众这样的车企挺身而出。
40年风雨兼程,积累合资宝贵经验
自1984年10月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合营合同以来,上汽大众作为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的先驱者,在过去的四十年里见证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上汽大众的汽车也走入千家万户,成为用户信赖的生活伙伴。上汽大众的出现,为中国的汽车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后来的中外合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早期阶段,上汽大众面临着诸多挑战。当时,中国汽车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经验都相对缺乏。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工作成为了突破点。
在1987年底时,桑塔纳的横向国产化率仅为12.6%,这远远低于合资协议中规定的80%的目标。为了提高国产化率,上汽大众不得不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意味着不仅要找到合适的本地供应商,还要帮助它们提升技术水平以满足严格的国际质量标准。延锋公司为了生产符合德国大众要求的方向盘,甚至不惜借贷28万美元引进了德国发泡技术及先进设备。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初期成本,但却为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1998年,桑塔纳普通型的国产化率已高达93%,实现了几乎完全的国产化。
与此同时,上汽大众还引入了德国大众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六道关口”的质量保证流程,确保所有零部件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装配到整车之上。此外,还设立了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负责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这种方式,上汽大众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也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质量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据记载,当时国内本土的零配件制造商若想成为上海大众的供应商,必须按照德国标准对生产设施进行改造并通过相应质量测试。
可以说,桑塔纳的成功国产化是上汽大众对中国汽车行业的一次重要贡献,它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基础,并且让中国汽车制造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给上汽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凭借不断推出的新产品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上汽大众逐步扩大了市场份额。特别是2006年至2015年间,上汽大众进入了快速增长期,这一时期内,公司推出了多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车型,如帕萨特、Polo、朗逸等,这些车型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帮助公司在销量上实现了稳步上升。
到了2016-2019年,上汽大众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四年间,上汽大众的年度销量连续保持在200万辆以上,其中2017年的销量更是达到了206.3万辆,成为首家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合资车企。而在2018年,尽管车市整体环境趋于饱和,但上汽大众依然维持住了较高的销售水平,继续蝉联乘用车销量冠军的位置。
合资新开始,公开喊话比亚迪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合资企业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以往那种以外方为主导、“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共创。在这个过程中,像上汽大众这样的老牌合资品牌正积极拥抱变革,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
正如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所说:“回顾这40年的历程,从一开始的车辆进口、合资生产到现在的全方位合作,我们看到这个市场成熟、竞争加剧,同时也看到很多中国的主机厂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学习造一辆好车,我认为这样的竞争是非常良性的,会促进彼此的发展。”
在上汽大众40周年庆典之际,中德双方股东再次提前续约至2040年,这家历史悠久的合资企业正式迈入了合资2.0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汽大众明确表示将从“技术引进”转向“技术共创”,中外双方将在用户调研、产品定义、设计和研发等多个阶段紧密协作,确保所推出的每一款车型都能精准契合中国消费者的独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