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房地产逻辑,盲目复制过去的经验终将碰壁”
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楼市新信号,加上各地陆续出台的房地产新政,不少人嗅到了2014年“涨价去库存”的熟悉味道。一线城市新房市场率先回暖,二三线城市观望情绪也有所缓解。楼市真要重走老路吗?
市场压力比十年前更大
“全国商品房库存最高达7.5亿平方米,住宅库存接近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4%。
三线城市房地产去化周期普遍在10年以上,东北部分城市甚至需要15年。
这些数字说明去库存的压力远超2014年。”某券商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小王多年深耕房地产市场研究。
二手房市场同样面临巨大挑战。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挂牌量都在20万套左右,且持续攀升。房东降价意愿增强,但成交量迟迟未见明显起色。
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经济基本面变了。2014年时经济仍处在上行通道,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加杠杆空间充足。如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部门负债率攀升,“能买房的都买了,想买房的买不起”成为市场共识。
政策思路大不相同
对比十年前的“货币化棚改”,如今的政策更强调“因城施策”和结构优化。像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主推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北京推进共有产权房建设,上海加快租赁房供给。
“不能简单复制过去的经验。”某国有银行房地产金融部负责人坦言,“当年靠PSL放水、棚改货币化刺激需求的路子走不通了。现在更需要从供给端发力,盘活存量资产。”
今年1月PSL虽然重启,投向却是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并非直接刺激商品房需求。这也印证了政策重心的转变。
改善需求成为市场主力
随着居住品质要求提升,改善型住房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120平米以上改善房的成交占比超过40%,部分城市甚至达到50%。
“我们小区很多业主都在打听大户型房源。”在北京工作的张女士说,“原来60平米的小户型够住,现在孩子大了,老人也要照顾,至少得120平米才行。奈何改善型住房首付和月供压力太大。”
政策也在顺应这种趋势。北京、上海等地的二手房交易新政,主要针对面积100平米以上的改善型住房。杭州部分板块放开土拍面积限制,允许开发商建设低密度住宅。
“改善型住房供给增加是大势所趋,但价格不会像2016年那样疯涨。”某头部房企营销总监认为,“现在购房者更理性,性价比是首要考虑因素。”
存量资产如何盘活
从目前的政策取向看,比起简单降价去库存,更强调存量优化和供需匹配。一线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业用地转型都蕴含机遇。
深圳提出改造2042个城中村单元,广州发放全国首张房票,这些创新举措值得关注。但专家提醒,需防止新一轮大规模拆迁引发的投机炒作。
“不能为了去库存而牺牲房住不炒的底线。”业内专家直言,在房地产长效机制框架下稳步推进去库存,才是健康可持续的路径。
中央政治局会议用“消化存量房产”替代“去库存”的表述也很耐人寻味。这意味着不会重走2014年那种大水漫灌、全面刺激的老路。
新发展阶段的市场逻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口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放缓、居民资产配置多元化,都在重塑市场格局。
“过去那种靠囤地、捂盘、炒作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小王说,“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会更加理性,价格走势将回归市场规律。”
对开发商而言,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既要提升产品力满足改善需求,也要开拓租赁住房等新业务赛道。对购房者来说,选择更多样,但投资投机空间收窄。
展望未来,楼市的波动规律不会改变,但市场生态已经不同。
去库存不是目的,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才是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防止大起大落,也要为市场留出创新空间。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每个时代都要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