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第一款车型SU7亮相,资本市场立刻给出反应,股价涨了100%,直接翻倍。这还没完,截至目前,小米港股市值飙到了794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7454亿元,甚至碾压了法拉利、奔驰、宝马等老牌车企,仅次于特斯拉、丰田和比亚迪。全球第四,中国第二,这个排名让很多人倒吸一口凉气。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说,这车从名字到配置都透着一股“不务正业”的味道,可人家销量却真不客气。
SU7从4月开始交付,到11月底交付量已经超过10万辆,全年预计达到13万辆。而且这可不是全年发力,而是9个月就搞定的成绩单。订单更是积压得让人哭笑不得,目前还有10万辆的车在排队,想现在下单,最快也得等上5个月。交付速度已经是“光速级别”,却依然满足不了市场的热情。有人开玩笑说,小米车主不仅是小白鼠,还是“耐心鼠”。
最新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的销量已经打破了“新造车势力的天花板”。而SU7这款车,也不是单一版本,用户可以选择SU7、SU7 Pro、SU7 Max、SU7 Ultra等不同配置,显然是希望覆盖更多的消费人群。这还只是开始,YU7这款SUV也已经官宣,明年6月或7月正式上市。这一布局,无疑是在试探更高端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小米汽车的竞争力。
有人嘲讽,说小米汽车的收入占比太少,主营业务还是手机,不能算真正的车企。但翻翻德意志银行的预测,你会发现另一个故事。预计到2026年,小米汽车就能开始盈利,到2027年年产量将突破100万台。届时汽车业务将成为小米最大的单一业务板块,直接超过手机,撑起整个集团的大半壁江山。届时小米的年收入预计将突破9000亿元。这不是“做个车玩玩”,而是明摆着奔着行业顶端去的。
这种成绩单还得感谢雷军的“野心”,以及小米的生态化布局。小米造车,不单是为了卖车,而是要将人、车、家三者无缝连接起来。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智能汽车,这套生态让用户对品牌的认知从“性价比”直接进化到“科技未来”。更有消费者表示,买了小米车之后,看小米手机都觉得高端了几分。手机带动汽车,汽车反哺手机,小米正在用这种协同效应,将品牌价值推上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