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爱上科学,这既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在城阳区夏庄小学杜青燕老师的课堂上,科学可以是有意思的小实验,也可以是课后的“十万个为什么”,但最重要的是通过课内课外的贯通,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爱科学的种子。
电灯是怎么亮起来的?风扇是怎么转起来的?小喇叭又是如何发出声音的?这些问题在杜老师的课堂上都是要通过动手才能得到答案。虽然都是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可是当同学们自己连接的电路真的让灯泡亮起来时,教室里还是响起了一阵阵欢呼声。
“学科学,从来都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究的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推理能力。”杜老师会让同学们“记月相”,培养大家像科学家一样坚持观察的能力;也会让同学们观察锅盖上的小水珠和眼镜上的白雾,从而去理解“水蒸气凝结”这个知识点;通过踢毽子、扔纸飞机、抛球这些孩子们喜欢的小游戏里,跟“地球引力”相关的知识也深深印刻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杜老师在课堂上种下的科学种子,在课后也悄悄发了芽。“记得有次复习期间的托管,有为同学来问我水、氧气、二氧化碳之间的化学反应,这是初中才能学到的知识,但上小学的孩子已经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得的。”杜老师还记得有同学自己在家做了一个电磁铁,发现断电之后还能吸起曲别针,感觉这跟课本上讲的不一样,“这其实是拓展活动里才会涉及的知识点,没想到我们的同学已经能自己在课前就探究了。”
经过课内外实践,夏庄小学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升。科创劳动《“指”造新食代》成了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海洋科技小组的《小小航海探险家》参加青岛市小课题活动获得一等奖,生活科技小组的《发现身边的科学》参加青岛市研究性学习获三等奖,自然科技小组的《“植物的一生”调查与研究》获区二等奖,科学素养报告《我家的水足迹》参加“山青大赛”获三等奖……这些都将成为孩子们今后学习中的巨大动力,也让人期待着他们更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