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盼过年,长大后怕过年。”这句扎心的话,成了无数人的真实写照。年味一年淡似一年,从返乡分流到春晚冷清,春节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褪色。究竟是人变了,还是春节真的变了?让我们从四大现象说起。
1.返乡路畅通了,返乡人却少了
曾几何时,春运一票难求是每年春节的“经典困局”。如今,得益于高铁和航空业的发达,“买票难”早已不再是问题。但奇怪的是,归乡的人却明显少了。一部分人选择了在异地过年——省钱、省心,甚至免去亲戚间的尴尬应付;而另一部分人,即使返乡,也选择分批、错峰,春节的“一大家子齐聚一堂”成了稀有场景。
归乡人流的分散化,背后是就业压力和社会观念的双重变化。以前过年回家是天经地义的“归宿感”,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更在乎生活的性价比和个人舒适度。对他们而言,异地过年或错峰返乡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便利,也避免了为春节攀比开销、礼节应酬而掏空钱包。这让人感叹,交通越来越方便,心却越来越疏离。
2.相亲场变冷场,父母急得上火
如果说以前的春节是年轻人婚恋“大市场”,那么如今,农村的相亲角快变成“冷冻库”。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春节的“标配节目”——走亲访友和相亲,如今已经难见热闹场面。年轻一代的婚恋观念大变样:女孩受城市文化和网络内容影响,择偶要求提高;男孩呢,宁可晚婚也要追求事业,或者“有房再说”。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父母一厢情愿地张罗着“年终相亲”,结果却发现,“速配”模式已经行不通。对年轻人来说,婚姻早已不再是“人生必选项”,婚恋传统正在被个性化追求所取代。于是乎,春节相亲从“刚需”变成“鸡肋”,催婚也从热闹的“百家宴”变成了亲戚间的冷嘲热讽。
3.年味去哪了?热闹被“消费”稀释了
小时候的春节,热闹是由人传递的。孩子们一起玩鞭炮、扭秧歌,大人们忙着包饺子、贴春联,村里舞龙舞狮、扛着大红灯笼走街串巷……但现在呢?这些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消失,年味似乎被冷冰冰的物质消费所取代。
年轻一代对春节传统活动的兴趣下降是一大原因。他们更喜欢在手机里“过年”,刷短视频、看直播;农村的社会活动减少,邻里间的互动越来越少;再加上“禁鞭令”“环保倡议”等政策限制,传统的年味更是“熄火”了。而“红包大战”则成为春节新的“社交仪式”:动动手指抢个红包,就算拜年了。热闹变成了冰冷的数据交换,年味也因此变成了难以触摸的回忆。
4.春晚冷清了,手机成了春节新主角
曾几何时,春晚是春节的“文化核心”,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笑着吐槽节目,却从头看到尾。如今,春晚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刚需”。
为什么?原因简单。春晚不“新”了。节目缺乏创新,同样的明星脸、一样的表演套路,观众自然审美疲劳。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则进一步冲击了春晚的地位。年轻人更倾向于短视频、直播平台,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而不再局限于一家老少挤在一起看“千篇一律”的节目。
当手机和网络娱乐成为春节主流,春晚便失去了它的核心地位。对年轻人来说,过年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仪式,而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节日喜悦。
5.年味变淡的背后,是文化传承的失守
归根结底,年味的消失,反映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退让。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让人们更注重效率和实际,却忽略了文化和人际关系的温度。春节本应是团聚的节日,但却逐渐变成了消费的节日。
而这一切,离不开“唯物观念”的盛行:人们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却对传统文化传承缺乏兴趣。对年轻人来说,传统习俗过时、麻烦甚至有点“尴尬”。但当大家都放弃了这些习俗,春节的文化根基就更加摇摇欲坠了。
“没有鞭炮声的春节还叫年吗?”“拜年靠表情包算怎么回事?”这些吐槽,何尝不是一种叹息?春节变了,变得冷清、变得单调,甚至有点像例行公事。但传统并非是落伍的负担,而是我们文化的根和魂。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春节文化传承的重任,究竟该由谁来守护?对此各位看官有什么想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