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紧承消费文化和技术发展的潮流,偶像与其粉丝屡屡作为话题登上微博榜首或新闻头条;网络主播群体也往往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角色或用户娱乐的推手。随之涌现的,是虚拟主播这个新的技术形式和角色形象。可以说,虚拟主播是借助动作捕捉、2D或3D形象等技术进行网络直播的主体,但其背后是庞大的二次元文化社群和生态,他们的爆火也带有偶像与复杂的文化产业的影子,所以有时人们用“虚拟偶像”命名之。这些都说明,虚拟主播对大众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研究来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充分的阐释空间。
至于“二次元”,这个词汇源自日本并在丰富的文化生产与互动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内涵游移和外延滑动,下文将做具体探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二次元”是虚拟主播活动并与“三次元”(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的主场,“二次元”们是与虚拟主播互动的粉丝主体。
这个蓬勃的文化产业在迅速的发展中也暴露了严重的问题。对虚拟主播的身份,该如何看待?如果他们的形象绝对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但动人甜美的声音、一颦一笑的表情和我获得的情感都如此真实,甚至远胜于现实,那么虚拟主播是否一种“真实”的主体呢?我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凝视虚拟主播的过程中,不但见证了虚拟主播隔着屏幕向不知是谁的观众喊话的孤独场面和表演,也会从中辨认出自己内心的缺失,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又反映了何种困境?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与探讨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可能的答案。
虚拟主播的四具身体
对虚拟主播历时的追溯要从上个世纪开始。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出现了最早的虚拟人物“Max Headroom”,或许是观念过于超前,也或许因为技术支撑不足,直到2007年,日本公司Crypton才推出基于YAMAHA公司研发的VOCALOID3技术的虚拟女性歌手“初音未来”,其后Crypton邀请画师KEI创作了初音未来的具体形象:有着一对葱绿色双马尾,身着类似未来世界服装的美少女。在这之后,不断有人自发地借用初音的声音与形象进行歌曲的配音演唱、角色的绘画交流等二次创作,上海禾念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虚拟歌手“洛天依”也是一例,这类角色被称为“虚拟歌姬”。2010年,借助前沿的全息投影技术,初音未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演唱会的虚拟歌姬,并拥有大批怀揣着热爱的粉丝,可谓真正的“虚拟偶像”。稍晚以后,网络已经开始流行Vlog(video blog,视频博客)这类使用视听形式代替纯文字的博客文化。其中的代表正是有Vtuber[1]第一人之称的“Ami Yamato”。但Ami尚且是一个“人”,只是视频中的她以虚拟形象出现,和任何一般的Vlog一样,其视频的内容限于个人生活感想与记录,不会有人怀疑画面里的她并非人类。
现在我们常指称的,真正意义上的“Vtuber”始自“绊爱”,这个松田与其团队制作的虚拟角色。与Ami对比,绊爱拥有截然不同的特征:她拥有日本动漫女角色的外貌与画风,其设定为“人工智能”,称呼观众为“人类的大家”,更吊诡的是,绊爱的一切行动都由一个看不见的,真正的人类“中之人”[2]扮演。绊爱活泼开朗的性格在中之人的加成下深得人心,2018年绊爱成为Youtube第一个订阅量达百万的Vtuber。随后日本彩虹社的Vtuber代表委员长[3]月之美兔将Vtuber以发布视频为主的活动运用到直播中并发扬光大,就此便形成了实践层面的“虚拟主播”。日媒称这一年为“Vtuber元年”,该年Hololive公司便推出了一系列Vtuber,2020年11月字节跳动联合乐华娱乐亦推出国内首个虚拟偶像女团A-SOUL出道。此后的虚拟主播基本都在沿用绊爱或月之美兔的运作模式,模式的固定形成了稳定的产业化结构,虚拟主播产业将粉丝效应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然而巨大的资本流动,掩盖着呻吟的粉丝和中之人们。
前文说过,绊爱的成功离不开中之人有生命的演绎,蠢笨呆萌的,与其说是活跃在观者眼前的绊爱的皮囊,不如说是真正倾注了爱与感情的灵魂——中之人。在用户心中,中之人不再是若有若无,可有可无的声音模特,而是爱欲投射的对象,仿佛中之人才是虚拟主播自我主体性所在,绊爱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间透露出的自己是现实中的“人”的“失误”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