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这个竞争惨烈的红海市场,荣耀的独立之路曾被视为一场教科书级的逆袭。
追溯到荣耀独立之初,那是一个从高峰骤然跌落的起点。彼时,荣耀的国内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16.7%断崖式滑落至3%,可谓几近崩盘。然而,它凭借从华为分出的研发团队和完整的供应链资产,迅速恢复了产品迭代节奏,仅用不到四个月便重新站稳脚跟。这种速度,放在任何行业中都堪称奇迹。
尤其是2023年,荣耀的表现令人侧目。凭借精准的产品策略和深厚的渠道优势,荣耀不仅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站稳脚跟,还以国内出货量第一的成绩刷新行业认知。然而,正当外界以为荣耀的故事将一帆风顺时,现实却突然泼来一盆冷水。
根据市调机构最新数据,2024年四季度,荣耀的新机激活量同比下滑13.4%,市场份额跌至13.26%,排名滑落至第五。在一个竞争者众多的市场,这样的数字无疑是警钟,而更令舆论沸腾的,是围绕荣耀CEO赵明的离职传闻。尽管荣耀迅速辟谣,称消息不实,但这一幕发生的时机耐人寻味——就在半个月前,荣耀刚刚完成股改,为IPO做准备。这一连串事件让荣耀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1、荣耀“速成式”式崛起
商业世界里,没有永恒的幸运儿。荣耀这匹“独立黑马”在短短几年间书写了令人瞩目的崛起故事,但这一切究竟是战略的必然,还是某种不可复制的阶段性奇迹?
从荣耀的背景来看,它的成功并非偶然。2020年脱离华为后,荣耀抓住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得天独厚的供应链资源、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合作伙伴构成的“护城河”。更重要的是,它的收购方深圳市智信新技术有限公司,背后站着30多家荣耀的代理商和经销商。这些“队友”绝非普通角色,比如爱施德和天音控股,早在功能机时代就掌握了全国经销网络。
这样独特的股东结构,使得荣耀在线下渠道的建设上占据了天然优势。独立仅一年,它的线下门店和专柜数量就突破3万,线下销售占比超过70%。而在供应链合作上,荣耀不仅迅速与高通、三星、英特尔等全球巨头重建合作,还以“友好”的态度赢得了供应商的支持。一些供应链人士透露,荣耀对合作伙伴的压价策略远比同行温和,这种姿态甚至吸引京东方直接入股,成为股东之一。
换句话说,荣耀几乎是凭借“国有资本+经销商+供应商+移动运营商+第三方资本”的多方联盟,完成了一场“速成式”崛起。这种资源整合能力堪称业内奇迹,但也注定了它的未来充满变数。
荣耀的股东阵营表面上看是优势,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它或许也是一把双刃剑。经销商可以帮助荣耀迅速打开渠道,但这些经销商本身往往同时服务多个品牌,比如华为。而现实情况是,华为凭借Mate 60系列的热销,市场份额在短短一个季度内从13%跃升至18.04%。相比之下,荣耀的市场占有率从19.3%滑落至13.26%。
这种变化对经销商的选择无疑产生了直接影响。对于他们来说,华为的一些机型不仅利润更高,甚至可以加价销售,而荣耀的产品则需要依赖补贴来维持竞争力。经销商作为股东不可能被强制要求签署独占协议,他们的资源倾斜方向自然不言而喻。
荣耀的挑战不仅来自内部的不确定性,也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如今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几乎所有品牌都在高喊“高端化”。以vivo为例,它在过去一年直接投入50亿用于线下渠道的价格补贴和经销商让利,这种“真金白银”的打法,让荣耀即便占据了渠道资源,也难以轻松取胜。
更重要的对手,显然是华为。作为荣耀的“前东家”,华为不仅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力上形成压制,还通过Mate和P系列的复苏,重新构建了高端市场壁垒。相比之下,荣耀的产品形象仍然更多集中在中端市场,高端化的突破显得步履维艰。
荣耀曾经集齐了智能手机厂商成功的所有要素,但这些要素并非牢不可破。股东的多元化固然让荣耀获得了快速扩张的资源,但也让它的利益链条变得复杂而脆弱。供应商、经销商甚至资本市场都在用现实告诉荣耀:一切命运的馈赠,早已标好了价格。
荣耀需要的不仅是守住已有的市场份额,更要在内外压力下寻找新的增长点。它能否在这样的夹缝中实现真正的高端化转型,并避免沦为“过渡品牌”,将决定这场商业奇迹的续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