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走进法医学》《华为数据通信认证》《德语基础》《科学哲学史》《社会性别议题》……近日,这些或实用或新鲜或学术性强的课程,成了深圳各大高校学子寒假前拼手速的心水课程。有的同学网上蹲点,有的细心调研,上演了一场抢课大战。在众多热门课中,记者发现,同学们都是冲着满足兴趣、完善知识结构、促进个人成长而来,内容丰富、老师见解独到的选修课最受追捧。
哈工大(深圳)本科课程“面向乡村振兴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实践”。 为学校供图
哈工大(深圳)本科课程“面向乡村振兴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实践”。 为学校供图
热门课“开课即选满”
近几年,高校“花样”选修课持续出圈,课表丰富了,学生的选择也多了,但仍有不少热度高的选修课还是“一座难求”、“开课即选满”。
1月14日,深大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选课预选阶段(第二轮抽签)结束了,复选阶段要在2月21日开始。从预选阶段第一轮公共选修热度排行榜来看,《老子的智慧》上榜最热门课,60人的课程承载量,有1714人预选,《走进法医学》选课人数出现了30比88的情况,《婚姻家庭法》也被追捧。1月13日,南科大2025年春季学期选修课系统正式开放,三天后,《市场营销管理》《创业管理》的选课人数便已远超实际课容量。1月6日-17日,是港中大(深圳)学生自由听预选课的时间,期间,大家可预听已选课程,调整课表。《与人文对话》《被设计的欲望: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消费》《社会性别议题》均出现了报名人数远超规定人数的火爆情景。
《英语戏剧》课上,同学们在排练莎士比亚戏剧。 深大学生李彦妮供图
1月起,全市高校院所课程互选学分互认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选课陆续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本次提供了《插花与花艺设计》《德语基础》《中华宝玉石鉴赏》等5门课,供外校学生选课的时间为1月6日至2月21日。出乎意料的是,曹洁副教授的《德语基础》是个香饽饽。曾上过该课的高同学认为,“课程内容从零基础开始,讲解清晰,老师教学风格幽默又耐心,会结合德国文化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德语,同学们还有机会实际运用所学内容,加深对语言的记忆。”
选课并不是“一锤定音”,深圳高校都有预选试听制度。预选阶段,深大的学生可在选课系统预选感兴趣的课程,开学第一周为试课阶段,如对预选课不满意,同学们可在复选阶段退课。复选阶段每晚8点可蹲点选课系统,一旦发现有人退课,便可立即选课,先到先得。
南科大本科生选课采取积分制,即积分越高,“中标”心仪课的几率就越大。积分选课名单确定后,未选到所需课程的同学可在春季学期1-3周“退补选课”阶段继续进行选课。
南科大《定向越野课》地图 学校供图
看重自身成长 不混学分不“划水”
选课是策略与热情的博弈,需要细致权衡。港中大(深圳)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林月涵(化名)可谓是一个“选课百事通”,她对不少课都进行了深度调研,“学分满足”“兴趣追求”“教学风格”“个人成长”是其主要的考量维度,具体包括“教考不分离”“课程质量好评高”“教师人格魅力”等。
在她的选课清单上记者发现了几条特别标注:教授对论文的要求是一大选课因素,有些教授对AI零容忍;一般受欢迎的教授都很亲近学生,他们会很认真地回复每一位学生的邮件;有些人文专业性较强的同学,选课偏向教授个人魅力,如对时事有独到见解的教授会更受欢迎。
“通识课程压力并不小,也能让我们积淀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林月涵说,“我很喜欢《科学哲学史》,这门课纵览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教授带领同学拆解西方哲学与西方科学兴盛的关系和内部逻辑、读英文论著,详细解读哲学理论和晦涩难懂的表达。我不仅学会了从哲学角度看待问题的基础逻辑、框架,还培养了哲学思维。课后更是惊喜地发现,自己习得了阅读和分析古典英文文本的能力和直接接触、研读,甚至比对哲学经典一手文献的能力。”林月涵说。
南科大致仁书院大一学生胡子晗喜欢《线性代数》和《大学物理》,因为上课风格和授课内容丰富多样,“比如《大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引入各种物理实验,让学生参与各种器材的操作,透彻理解枯燥的原理。”胡子晗告诉记者,同学们一般会选择一些与专业课反差较大的课程,“换换脑”,掌握一些其他方面的实用技能。“比如《定向越野课》,同学们根据学校地图,前往不同打卡点打卡,对于新生来说,既锻炼了方向感,又能快速认识校园。”
深大传播学院22级学生李彦妮选修过《舞蹈治疗》《团队建设与管理》《英语戏剧》《环球音乐风采》等课程。“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让我们有机会接触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尤其是在上了一周专业课后,选修课能让身心放松。”她表示。
课程设置兼具学术性和思辨性
相比专业课开设的统一性、标准化,选修课体现出更加灵活的开课空间、自主的课程设置和跨学科的交融互动,这也意味着,对选修课的内容质量和创新形式有更高要求。浇花要浇根,育人须育心。为了培养出既有中国情、又有中国味的学生,港中大(深圳)没少在通识课设置上下功夫。
“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偏形而上的课程,来扩展知识面、加强思考力,提升修养、滋养心灵。”港中大(深圳)通识教育部韩雨晨教授说,“通识课目标是培养有常识、独立思考能力、包容心、责任感、人情味的人。课程门类很广博,看上去是学科初探,实则是对不少学科最根本问题的讨论。老师在授课时,都会审慎地设计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际能力进行调整。通过对学生的关注,真正点燃学生的思考热情,14周的学习后,大家能带走真才实学,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
具体来说,港中大(深圳)的通识课分为基础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包含“与人文对话”和“与自然对话”两个方向;选修课包含4个领域,即中国历史和传承、科学与技术、文化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人文,共计100多门课。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类课程,都要求授课内容既通俗有趣,注重与当下社会的关联性,又要保证学术性和思辨性。“首先教授不是简单地将自己所授专业课内容平移至通识课中。其次,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特性、实用性、前瞻性等,既能充分展示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准,又能吸引学生并让其真正获益。”韩雨晨告诉记者。
“跨校选课”在深圳不是新鲜事,为了彰显特色,不少高校纷纷亮出了看家金牌课。以深职大为例,全市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开展以来,该校共开设了19门课程,其中不乏《华为数据通信认证》《数字化素养(华为)》《走进智能制造》等硬核课程,吸引200余名校外学生在该校完成学习。